屏风文化的转变 挡风聚财做“靠山”
来源:
|
作者:heyixw
|
发布时间: 2019-10-29
|
3344 次浏览
|
分享到:
古代天子自西周时起,座后均设有状如屏风的斧扆,是天子专用的器具。它以木为框,高八尺,裱绛帛,上绣斧纹,斧形的近刃处画白色,其余部分画黑色,象征帝王权力。此外,周天子在冬至祭时,背后“设皇邸”,需“以凤皇羽饰之”,也是指经过一番装饰后的屏风。后世的屏风与最开始的斧扆,可谓一脉相承。
屏风文化的转变 挡风聚财做“靠山”
屏风是用来挡风、遮障和装饰的家具,起源于西周,当时称为“邸”或“扆”。早期的屏风以象征权力的功能和挡风的功能为主。到明清时期,做工和装饰更加精美华丽,品种更为繁多,在原有的座屏、曲屏和插屏等式样的基础上,还出现仅作装饰之用的挂屏。
从市场情况来看,现代人购买红木座屏更关注屏风在挡风水、聚财气以及做靠山等方面的文化寓意。屏风作为隔断,在现代家具中的广泛应用,使得屏风不仅在使用材料上,也在结构形式上有了更丰富的演变和发展。
象征权力的挡风设备
张加勉所编著的《中国传统家具图鉴》中记载,屏风起源于西周,当时称其为“邸”或“扆”。据刘文哲所著的《中国古代家具鉴定实例》中考证,最早的屏风是斧扆(yǐ),或写作“黼(fǔ)依”。
屏风出现之初即是天子名位与权力的象征,周天子在冬至祭时,背后“设皇邸”,也是指屏风,此屏风“又以凤皇羽饰之”。《礼记》有载:“天子当依而立。”这个“依”,也可写作“扆”,就是指屏风。
古代天子自西周时起,座后均设有状如屏风的斧扆,是天子专用的器具。它以木为框,高八尺,裱绛帛,上绣斧纹,斧形的近刃处画白色,其余部分画黑色,象征帝王权力。此外,周天子在冬至祭时,背后“设皇邸”,需“以凤皇羽饰之”,也是指经过一番装饰后的屏风。后世的屏风与最开始的斧扆,可谓一脉相承。
汉刘熙《释名·释床帐》有“屏风,言可以屏障风也”的说法,就是说屏风有挡风、遮蔽、隔间的功用。故除了象征皇权外,屏风出现之初的另一重要用途就是挡风,与现代钢筋水泥结构房子的坚固和密实不同,古代的房屋大都是土木建构的院落形式,而且在高足家具出现之前,古人席地而卧,睡在地上,所以为了防止睡觉时受凉需要挡风,屏风这种家具就随之出现了。屏风经常与席、床榻结合使用,古时多将屏风置于床后或床两侧,以达到挡风的效果,这种三面挡屏风的习惯,逐渐演化出后来的罗汉床、中式床大都有三面围子,就是受屏风影响。
《马未都说收藏》中介绍的几类尺寸比较小的屏风,如枕屏、砚屏,最初的功能都是为了挡风。白居易的四言古体诗《貘屏赞》,诗前有段话说,“予旧病头风,每寝息,常以小屏卫其首。”意思是说“因为有头风病,所以每天睡觉时,找一个小屏风挡在我的脑袋前,防止被风吹着。”而古人研墨写字时,特地搁一砚屏在桌子上,是为了防止墨汁很快被风吹干而设。
实用性演化为艺术品
屏风发展到汉代,使用已经非常普遍,有“凡厅堂居室必设屏风”之说,且大都较实用,接地而设,多用于挡风、遮蔽和分隔空间,品种也趋于多样化,出现了多扇拼合而成的曲屏。晋代盛行折屏,屏风以纸为屏心,屏心以绘画为装饰。《列女仁智图》中画有当时所用多扇区折屏的图,古籍上也常见曲屏的记载,且此时折屏以折多为贵。
唐代,随着高足家具的逐渐流行,屏风也渐渐高大起来,有钱人家几乎都使用屏风,而书画名家在屏风上题诗作画也成为一种时尚。宋代屏风制作精美,除挡风、遮障功能外,更多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载体,多设在主人会客之处。到了元代,屏风多为独扇式。
明清时期屏风从实用性向装饰性过渡,屏风已不再是简单的挡风屏蔽之物,而是演化为极具装饰功能的艺术品,更富于观赏性。明代屏风主要有座屏和曲屏两大类,基本上沿用了前代的样式,做工装饰更加精美华丽,或雕刻,或镶嵌,或绘画,或书法。明代后期还出现一种挂在墙壁上专用于装饰的挂屏。清代屏风品种繁多,出现了“炕屏”、“寿屏”等屏风,形体雄大,屏心常镶大理石、玻璃等饰品。随着工艺的不断进步,屏风逐渐由原来的实用品演进为实用和装饰相结合的工艺品,成为古人居室里具有观赏性的陈设家具。
此外,搁在桌子上的砚屏,也逐渐变换了角色,最初的挡风功能逐渐消失,慢慢成为文人墨客桌上的装饰之一。今天市场上还能看到放在书桌上的小屏风,有人称为桌屏,也有人称为台屏,主要作陈设之用。航管红木北方区总经理黄咏恒表示,如今的砚屏已成为纯粹的案头赏玩之物,制作更为精致,也因图案不同有了不同的文化内涵,至于枕屏,已经消失。
挡风、聚财、做“靠山”
屏风作为最早的家具之一,与中国传统的席地和高屋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。《礼记·杂记》中记载:“树,屏也,立屏当所行之路,以蔽内外也。”同时又说“天子外屏,诸侯内屏”,说的就是一种较大的屏风,位置相对固定,具有隔断功能,以区别内外、高低之用。刘文哲也在《中国古代家具鉴定实例》中介绍,随着屏风的普遍使用,它逐渐变为建筑内部可移动的精巧隔断,人们将屏风摆放在室内的不同位置,排位不同,意义也不同,多是聚气生财、冲煞辟邪之意。
航管红木北方区总经理黄咏恒认为,屏风早期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,不仅是对当事者身体与心理安全的保护,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对身份、阶层的敏感,同时暗含着中国古代对“地理形势”的关注,这与风水中一直强调的“后有靠”是一致的。如今很多大型屏风作为地位象征的功能,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也依然存在。
元亨利硬木家具董事长杨波也表示,如今的屏风在使用上多有风水上的讲究,比如元亨利卖得最好的座屏,纹饰多为山水、龙凤之类,如果座位后面没有靠,可摆一个屏风,取其“靠山”之意。“其实过去的屏风也是这样,比如故宫的养心殿等,其屏风也都是来源于这些寓意”。
《水龙经》有云,“直来直去损人丁”,是说古代的风水学中,无论河流还是湖泊,都忌讳直来直去,无不视婉转曲折、源远流长为吉兆。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将屏风设在客厅的玄关处,也是为了防止进入的气流直来直去。用屏风让气流的轨迹变成了“S”形,导致气流减慢,形成了气聚而不散,更显舒缓自然。
红木街商贸总经理江定生也表示,目前市场上卖得不错的就是用来放在家门口挡着的插屏,而且以家庭为主,“因为有时候大门直通客厅或者餐厅,而屏风立在门口,也是取其挡风水、聚财,不让财外流的文化寓意”。
■屏风种类
胡德生在《明清宫廷家具二十四讲》中介绍,明清时期,屏风不仅是实用家具,更是室内必不可少的装饰品了。明清时期的屏风,主要有座屏、曲屏、插屏和挂屏几种形式。
座屏
座屏也称“八达马”屏风,即带“八”字形底座的屏风。多由单数组成,最少三扇,最多九扇。通常正中一扇较高,其余依次向两边递减。每扇屏风之间用走马销衔接,下边框装有插棍,插入底座的孔中,边有站牙。屏心多为木雕或漆地嵌石、嵌玉,或彩漆、雕漆等多种形式。屏风顶上有雕花屏帽,既增加了美感,更加强了屏风的坚固性。
这类屏风在皇宫都设在各宫正殿明间,前设宝座、香几、宫扇、甪端等,组成一套庄严的陈设。在屏风类中,它的等级名分最高。在宫廷里,它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,在王公府第,它是王位等级名分的象征。
曲屏
曲屏是一种可折叠的屏风,也叫软屏风、围屏、折屏。它与硬屏风不同的是不用底座,且由双数组成,最少两扇或四扇,最多可达数十扇。有以硬木做框的,也有木框包锦的。包锦木框木质都较轻,每扇屏风之间用锦交叉连接,屏心也和带座的屏风不同,通常用帛地或纸地刺绣或彩绘各种山水、花卉、人物、鸟兽等,这种做法的特点是屏风可以向两个方向折叠360度,因此使用时比较灵活,多用于临时性陈设。
曲屏的特点是打开一定角度便可直立,故能根据室内空间,可长可短、可屈可直,在较大的空间内分割开间,轻巧灵活,运用自如。黄咏恒表示,曲屏由于需要经常折叠、移动,一方面容易损坏,一方面需要轻便,这两点都对红木不利,再加上市场上对于真正具有明显使用功能的家具,往往有很多替代品,比如实木的、藤制的、铁艺的曲屏,所以部分红木家具厂已很少再做了。
插屏
插屏一般都是独扇,形体有大有小,差异很大。大者高3米有余,小者只有20厘米。大者多设在室内当门之处,根据房间和门户的大小,来确定插屏的高度。它和多扇座屏的作用相差不多,主要用来挡风和遮蔽,同时又有装饰作用。小插屏主要陈设在桌案上,用于观赏,也可称为砚屏、台屏或者桌屏。
挂屏
挂屏为明末才开始出现的一种挂在墙上作装饰用的屏牌,一般成对或成套出现,如梅兰竹菊、琴棋书画等。清朝挂屏多代替画轴在墙壁上悬挂,已完全脱离实用家具范畴,成为纯装饰性的品类了,其中四扇一组称四扇屏,八扇一组称八扇屏,也有中间挂一中堂,两边各挂一扇对联的。挂屏作为室内陈设之一,雍正、乾隆两朝风行一时,当时皇帝和后妃们的寝宫内,几乎处处可见。
■屏风现状
隔断功能依然延续
随着社会的转变,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很难把屏风作为家庭的陈设品,以致其使用范围逐渐缩小,只有在特殊的文化场所才有它的身影,如剧院、茶馆、说书场等。近年来,由于人们对中国古典家具的兴趣渐浓,包括屏风在内的古典家具文化的美感和功能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。元亨利硬木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波认为,古时候用木桶洗澡时、里屋外屋没有墙壁时,屏风曾作隔断遮挡之用,现在这种遮挡作用也很常见。
马未都在《马未都说收藏》中提到,截至2006年,在全世界范围内,中国家具创造的最高纪录就是屏风。2003年,香港佳士得,一件清代康熙紫檀寿山石百宝嵌十二扇屏风,成交价大约2500万元人民币。他表示,中国家具的世界纪录由屏风创造,这是有深层次原因的。除了之前谈到,屏风作为隔断有隔风水,做“靠山”的寓意外,有很多的现代家具也是源自于屏风的隔断功能。
屏风发展至今,从实用性上讲,挡风的功能已很少见,但是划分空间的隔断功能依然存在。而且在一些现代家具中,这项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的延续和发展,比如在建筑的室内采用屏风、隔断、花格对室内的空间进行分隔,至今在各地的民居民宅中仍然可以看到。还有一些特别的应用,如陈设于医院病房的蓝色医用屏风,多为四扇,隔面一般选用质地较厚的冰丝面料,起到环保、安全、隐私、耐污染、节约空间等作用。
随着材料科学与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,在现代建筑室内空间的分隔上,屏风隔断材料和应用形式都有了巨大的变化。仅从材料上来看,用于屏风隔断的材料就有木质、竹质、铝合金、不锈钢、玻璃、皮革等。屏风隔断结构形式变化就更大,既有固定式的,又有可移动式的屏风隔断,而可移动式屏风隔断中又有拼装式、直滑式和折叠式这些分类。
■屏风古闻
屏风也被称作“萧墙”
《逸周书·明堂解》载:“天子之位,负斧扆南面立。”古代天子自西周时起,座后均设有形制状如座屏的“斧扆”,“斧扆”也成为屏风最早的称呼。《礼记·觐礼》载:“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。”郑玄注:“依,如今绨素屏风也。”绨,是指一种较厚的丝织品,糊在屏风上,而“扆”也写作“依”,故斧扆又称“斧依”,而座屏也始于斧扆。
对于《礼记·杂记》中:“树,屏也”的说法,东汉经学家郑玄注曰“屏谓之树,今罘葸也。”可知当时的屏风,又称“罘葸(fúsī)”。罘葸又可写作伏思、桴思、复思。另外,在《尔雅·释宫》中把屏风也称为“塞门”或“萧墙”。《论语》中有“吾恐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”,意思是说,祸乱不会发生在外,而是在自家影壁之内,并由此产生了“祸起萧墙”的成语,而萧墙就是指当时为挡住视线而设的屏风。
古时皇帝的“备忘录”
除了座屏常常作为皇权的象征被皇帝使用外,曲屏由于可写可画的特点,也常常被历代皇帝作为“备忘录”来使用,而有一些用来警惕自己的屏风“备忘录”,也因这些皇帝与屏风内容相应的作为,而传为历史佳话。
唐太宗李世民时期,国力日渐昌盛,唐太宗也渐渐忘了昔日隋炀帝的教训,露出了“颇好奢纵”的苗头。曾被唐太宗誉为“可以明得失”的一面镜子的魏徵,于是上奏《十渐不克终疏》,唐太宗对此奏折“反复研导,深觉词强理直,遂列为屏障”。这样,唐太宗便可“朝夕瞻仰”,时刻提醒自己“闻过能改,庶几克终善事”。制定了一整套节俭弃奢的国策,唐太宗“贞观之治”与其节俭弃奢的国策是分不开的,而这面写有这份奏章的屏风,也被后世称之为“戒奢屏”。
《水浒传》七十二回上写的柴进进入内廷,在睿思殿“转过屏风後面,但见素白屏风上御书四大寇姓名,写著道:山东宋江、准西王庆、河北田虎、江南方腊”。皇上在每天读书的地方写上这些,是希望提醒自己,早日将这几个人除掉。
此外,据说朱元璋一次看到唐朝诗人李山甫写的诗歌《上元怀古》:“南朝天子爱风流,尽守江山不到头。总为战争收拾得,却因歌舞破除休!尧行道德终无敌,秦把金汤可自由?试问繁华何处有,雨花烟草石城秋。”说的是南朝几位末代皇帝因骄奢淫逸而致国破家亡的事,感触极深,于是传旨让人将其写于自己寝宫的屏风上,以便朝夕吟咏,提醒自己不忘节俭,力戒奢侈。朱元璋确实做到了节俭成风,他曾对臣子说,“所谓俭约,非身先之,何以率天下?而且奢侈的开始,都是由小到大的”,而他的“勿忘节俭屏”也被传作美谈。